馬祖地區漁業發展起源甚早,根據馬祖版《連江縣誌》記載:「元朝(西元1277–1367年)年間,閩浙濱海居民,以群島天然港澳可資避風、汲水,遂利用為漁舟泊憩之所,斯地漸增居民。」
明洪武四年(西元1371年),朝廷發布禁令「片板不得入海」;洪武二十年(西元1387年)更進一步嚴格執行遷界令,沿海島嶼居民全數遷徙內地,漁業就此中斷。後海禁漸弛,而漁利可圖,福建沿海漁民徙來日眾,並自成村落。
明末,倭寇為患,部分漁民下海為盜,海島不靖,漁事受阻。
清初,為對付鄭成功,順治十八年(西元1661年)發布遷界令,訓令離海三十里之村莊田宅悉數焚棄,並撤回離島汛兵,海島又見荒蕪。康熙二十年(西元1681年)解除海禁,於是福建沿海居民陸續大舉遷入,從事漁業。
民國初年,內地戰禍連年,時局不安,加以福建沿海一帶時有海嘯,不利居留,於是大批漁戶寄居離島,以海維生。每屆漁汛季節來此捕魚、棲息,漁季結束即揚帆歸去。
抗日軍興,列島為盜賊所據,旋即淪於日寇,漁業又告停頓。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至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前,馬祖列島偏安海隅近四年,這四年馬祖漁業興盛,漁獲大增,大批閩浙漁商、販運漁獲船隻群集,華洋百貨及鴉片館、娼優館遍及南竿牛角、津沙等村落,漁村空前繁盛。
三十八年夏天,福州淪陷,兩岸往來中斷,漁具補充困難,漁獲銷售無門,漁業又陷入困境。四十五年,國軍進駐,成立馬祖區漁會,致力推廣漁船機動化,發展遠洋漁業,漁業發展再現榮景。不但帶魚、蝦皮連年豐收,本地漁船更會同北竿、莒光等地漁船數十艘組成船隊,前往東引海域撈捕黃魚。
五十九年,地區設立「漁產加工合作社」,從事漁產加工,並開拓國際市場,其中尤以白力魚加工成「霉香魚」,成功打入國際市場,為漁民找到出路,其後馬祖園瑞昌海產行、益民加工廠、福澳加工廠共同組成「馬祖白力魚加工合作社」引進最先進廠房設備,配合精湛加工技術,外銷市場規模不斷擴增,白力魚收購價格也逐年提高,漁村出現空前榮景,一直持續至七十年間。
另一方面,地區漁業界人士也在五十九年二月,合組「馬祖漁業生產合作社」,發展遠洋漁業,訂定經營計畫,分三期建造四十九噸級拖網漁船十艘。
而地區另一宗最重要漁產蝦皮,則在統銷政策及外銷日本成功下,自四十九年至七十七年維持近三十年的盛況,可以說是地區漁民命脈所繫。
六十五年以後,兩岸情勢漸趨緩和,大陸漁船不斷越界捕魚,每年上萬艘漁船濫捕、濫炸之下,漁源日益枯竭,漁業逐年蕭條,漁民謀生困難,遂引發大批民眾遷往台灣,另謀生計。地區從事漁業民眾曾高達六成五,如今全島專業漁民僅剩曹金暖、方修勇等,另有池銀春、林平銳、楊家順等人兼業勉強經營,漁業盛況早不復見。
在養殖漁業部分,六十九年連江縣漁會獲得行政院農委會補助,在復興村近海進行淡菜、紫菜養殖,其中淡菜成功但紫菜始終無法突破,後來更與牛角、四維村漁民合作造產在牛角、芙蓉澳海域掛養淡菜,收成不錯。七十三年連江縣水產試驗所先在芙蓉澳進行牡蠣試養成功後,推廣至復興、津沙、芙蓉澳養殖,總計有十餘戶漁民投入經營。
地 址:20942 連江縣南竿鄉淸水村132號 0836-22757
網頁更新時間:2024-09-14
Address:No. 132, Qingshui Vil., Nangan Township, Lienchiang County 20942, Taiwan R.O.C.
連江縣南竿鄉公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2021 Nangan Township Administration,Matsu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