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,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,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!
至中央區塊 至網站導覽
x
動畫海浪
燕鷗
燕鷗
燕鷗

:::

經濟篇

  • 轉寄
  • 列印
  • facebook
點閱數:22

三、海上交通

(一)前言

 自古以來,本鄉都仰賴漁船為交通工具,往返各島與內地之間。由於位處海上要衝,福州一帶「麻纜船」,常以本鄉各澳口為休憩中繼站,在此取水、避風,或等候季風。

 早年牛角、津沙為本鄉對大陸往來最主要港口,漁船穿梭往來兩岸運送漁獲及各種民生物資。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,兩岸往來中斷,魚貨銷售無門,漁具、民生物資的供應也不再充裕,民眾生活陷入困境。幸有四維村民張奕伙經營貨輪,當時稱為「依伙麻纜」,來往於台馬之間,維繫了少量的運輸功能,直至公營之貨輪成立,遂被取而代之。

 五十年代國軍進駐後,馬祖與台灣的交通,主要是靠海軍的登陸艇,以及幾艘民間的貨輪,除運送米糧、罐頭、武器、彈藥、水泥、鋼筋等戰備物資,順便搭載民眾。二次大戰初期的戰艦,航速僅六至八浬,速度極慢,從馬祖到台灣,如果運氣好而風平浪靜的話,大概十二到十六小時,可以扺達基隆,萬一不幸碰上了風浪,則拖上個二、三十個小時也不稀奇。通常開航時間及到岸時間都不定,且都靠泊馬祖港,船艙臥床有限,多數民眾或坐或臥於甲板上,飽受日曬雨淋之苦;尤其冬季海象惡劣,船艙內空氣惡濁,嘔吐聲此起彼落,猶如海上難民;夏季遇颱風常改變航程,甚至曾航行三天才到台灣,有時還靠泊高雄港,多數鄉親被整得七葷八素,幾乎把膽水都吐光,折磨的不成人形。

 六十一年起,海軍「雲台號」AP- 518交通船首航,台馬海上交通漸有改善,後來各型AP交通船522、523、524、525、526等相繼加入,金門快輪也投入台馬航線,船上臥床大幅增加,衛生條件改善,航行時間縮短,民眾稱幸。七十四年福澳碼頭啟用後,各型交通船都改靠泊南竿福澳港,民眾總算告別靠小艇接駁,險象環生的歲月。

 七十九年,地區民眾陳振清、陳書建、陳德玉、曹昇華、張金財、邱清成結合台籍人士王禹敬、郭錦榮等人集資近一億元,自澳洲購進四百五十四噸連江快輪,可載運三百六十五人,八十一年一月正式開航,行駛淡水–南竿間,僅需四小時,大幅縮短台馬航行時間,但船身較輕顛簸極劇,不適合台灣海峽航行,而一趟票價一千二百元,一家四口來回台灣需花費近萬元,不是一般民眾所能負擔,搭乘AP艦雖耗時八小時但完全免費,民眾乘搭意願不高;軍人又不得搭乘,船公司雖勉力開發台灣客源,但馬祖地區欠缺像樣飯店、旅社,推展不順,種種不利條件下,苦撐十一個月後宣告結束,短短不到一年虧損達四千五百萬元,損失極為慘重。自此又回復到過去仰賴AP艦往來台馬的時代。

 直到八十六年九月,連江縣政府歷經二年多流標多次,才以二億一千七百二十六萬元拍板定案,從日本購進近五千噸中古客貨船新九州輪,經改裝成「臺馬輪」,航行台灣、馬祖、東引,並自八十九年七月起,增加航班為每週六航次,一舉解決台馬海上交通困境。事實上,北竿機場自八十三年開通後,島際交通船航班增加,本鄉部分民眾已捨海路走空中往來台馬,九十二年南竿機場啟用後,空中交通更加便利,航行時間縮短,民眾利用海路搭乘「台馬輪」前往台灣已大幅減少。

(二)島際交通

 早年南竿與北竿及東西莒間的島際交通都靠海軍LCC或LCM補給艦,後來政委會向民間租船,最早是「安勝輪」,利用商船改裝,航速、設備都難以滿足民眾需求,行駛十餘年後,於民國六十七年除役退休,改由台灣「鴻達輪」替代,但因不熟悉地區海域觸礁沉沒,又改由「祥興輪」擔任,仍屬軍租貨船。直到七十七年,地區人士張依伙、王偉中集資一千五百萬元,購自日本,三百五十噸級、二百六十個座位、航速達十二節,第一艘真正客輪–「慈航輪」首航地區,島際交通自此邁入新紀元。八十二年起,戰地政務解除,配合北竿機場即將啟用,地區人士籌組「北竿海運」、「馬祖海運」、「龍興海運」陸續購入「愛之船」、「鴻順一號」、「鴻順二號」、「豪華愛之船」、「永昌號」、「龍興號」、「利隆號」等,行駛南北竿之間,離島交通大幅改善,初期都以散客招攬方式,每天跑幾班由市場決定,業者競相投入下,造成惡性競爭,後來連江縣政府實施補貼制,行駛固定航班,從每日兩班,逐步增加為四班、八班、十一班、二十一班,並曾實施過夜航;九十五年所有交通船再整併為吉順一、二、三號,目前南北竿航班自上午七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為止,南竿每準點、北竿每半點對開一班,遇夏秋觀光旺季或縣府舉辦大型活動時則機動加班。

 南竿–東西莒航線早期也是由安勝、祥興輪擔綱,民國七十七年慈航輪取代祥興加入輸運行列,八十四年慈航輪與國防部合約終止,加上船齡老舊,船速太慢,已不符經營效益,遂退出離島航線。八十二年之後北竿地區民眾相繼購進小白船,也曾經支援南竿–東西莒航線疏運。八十五年縣政府購置連江一號加入營運,但因船隻設計不良,不僅航行時震動過劇,顛簸不已,油耗更是驚人,行駛一年多後即暫時擱置,負責南竿–東西莒航線,近期則由閩珠二號、馬祖之星擔綱。

 南竿–東引航線由於早期往來並不頻繁,都由AP艦擔負。戰地政務解除後,兩地往來較密切,初期北竿鴻順號曾協助疏運,後來連江一號、順風號也陸續加入,台馬輪開航後,配合東馬台、馬東台航班往來尚稱便利,近年來每年四月一日至九月底,配合觀光需求,民間小白船每天行駛南竿–東引來回一趟,九十五年起停止。九十四年,臺馬輪曾試行東馬東台航班,後因成本、時間因素考量作罷。如今南竿–東引離島航線僅仰賴台馬輪,冬季時每天飛航直升機以彌補離島航線的不足。

(三)貨運航線

 馬祖地區的貨物運輸,早年都由基金馬聯營所三百噸級貨船負責,卸載以南竿大宗物資為主,蔬菜、水果、鮮魚以及日用百貨商品,都由福澳進出,昔日本鄉並無碼頭設施,貨船接近岸邊,再由木殼小船接駁,費時費力且險象環生。民國七十四年福澳碼頭啟用後,大型貨輪靠泊、卸貨極為便利,台馬貨運航線頓時熱絡不已,目前計有閩台輪、東湧八號、台福八號、錦陽輪、新華輪等五艘五百至一千五百噸大小貨輪,往來基隆、南北竿之間,載運水泥、鋼筋、砂石、各項民生物資,除週一、週二外,幾乎每天都有貨船到岸,地區有江善通、林經木經營通通、華揚搬運公司,專門處理碼頭貨物裝卸、運送等事宜。

(四)小三通航線

 馬祖和福州之間,自古以來往來密切,兩岸分治後隔絕數十年,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大陸探親以來,兩岸交流快速成長。八十三年,曹原彰擔任召集人結合金門人董志謀、翁明志、楊樹清等人組成「金馬與大陸小三通策進會」,首先提出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,積極推動「兩門對開、兩馬先行」,經過各方多年努力,政府終於在九十年一月一日開放金馬小三通,當天連江縣長劉立群率領五百多位鄉親搭乘台馬輪,經由馬尾轉赴湄洲媽祖廟進香。

 九十年七月地區人士林火孟、陳尚武、王詩如、曾林官、陳開壽等人籌組大和航業公司,集資四千萬元,購置閩珠一、二號客輪,投入兩馬航線經營,最初每週僅跑週二、週五兩班,由於票價昂貴,客源稀少,政府又沒有補貼,經營極為困難。後公司局部改組引進新股東,並獲得政府補助,經營漸上軌道。

 九十二年底,陳書建、陳書平、陳書朝、曹依好、林善清等人結合金門人楊肅元,斥資三千七百萬元,籌組長億海運公司,引進金龍輪,九十三年初加入兩馬航線,初期和閩珠號一樣跑週二、週五上午航班,後取得馬尾航政單位同意,改跑週一、三、五下午航班,並積極開發台商及大陸配偶客源,逐步增加至週一至週五每週五班,九十四年再增為每週六班;另方面、閩珠號從每週兩班再增為一、三、五上午三個航班,後因政府補貼用罄,僅靠本地客源,大和營運陷入困境,乃於九十四年七月與長億業務相互協運,共同經營兩馬航線。

 如今兩馬航線每週七天,天天馬祖、馬尾對開二班,遇春節、寒暑假則機動加開航班,輸運旅客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