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,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,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!
至中央區塊 至網站導覽
x
動畫海浪
燕鷗
燕鷗
燕鷗

:::

地方沿革

  • 轉寄
  • 列印
  • facebook
點閱數:26

地方沿革

南竿,座落於福建沿海閩江口外,與北竿分別稱作上、下竿塘或南、北竿塘,合稱竿塘。南竿與北竿隔水相對,以西海域通稱竿塘洋。民國16年修的《連江縣志》描寫其地理位置:「南竿塘山,即上竿塘,北竿塘山即下竿塘,二山在定海外東南海中,遙遙並峙…」。


南竿的開發起源甚早,遠在北宋中期,福建長樂、連江等縣沿海居民,已涉海徙居南北竿塘謀生,築塘墾田,耕漁為業,迨至元末,已然居民聚集,頗為繁盛了。明初實行海禁及「遷民墟地」政策,盡徙南北竿塘居民於內地,竿塘諸島的開發因此遭受嚴重挫折,一度成為荒島禁山,以及倭寇、海盜出沒之地;直至明代中葉開放海禁以後,內地貧苦居民又陸續遷來,披荊斬棘重新開發,至明末,又是村落掩映,耕漁稠密了。

清朝古地圖
清朝古地圖
位在復興村的連江縣政府
位在復興村的連江縣政府

清初實行更為嚴厲的海禁和「遷界移民」政策,不僅驅迫海島居民盡徙內地,更將島上房舍田園悉行焚毀,再度使竿塘成為不准人民涉足的禁山;康熙後期開始,尤其是嘉慶16年,肅清蔡牽等大海盜之後,長樂、連江等縣沿海貧民又陸續大舉遷居島上。


民國初期的南竿,馬祖列島仍是福建沿海漁民出海臨時泊憩之所,如因天候突變,或漁汛期,在島上搭建漁寮休息。民國8年,農曆7月30夜,正逢大潮,風颱襲來,暴風暴雨,沿海泥堤淹沒,長樂沿海一時盡成澤國,災民5、6萬人。此次風災使得這些地區連續數年無法種植稻穀,加以災後瘟疫橫行,於是促使居民紛紛出走,這波難民潮移入竿塘頗眾。


全民皆兵的戰地政務時期
全民皆兵的戰地政務時期
馬祖列島海運樞紐福澳港
馬祖列島海運樞紐--福澳港

民國24年馬祖列島始設保甲,設竿西聯保辦公處於北竿塘岐鹽倉(今塘岐國小),後以轄地過廣,再劃分成竿塘、西洋兩保。民國38年國軍進駐,先是成立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於南竿,接著實施戰地政務,連江縣政府設於南竿,至此南竿成為馬祖政經中心。


民國89年「小三通」啟動,福澳港成為馬祖–馬尾往來要衝;92年1月南竿機場開場,南竿作為馬祖政經中心和交通樞紐的優勢,屹立不搖。


top